在十几年前,当我们看到机器人的时候,会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但随着如今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渐应用或将要应用机器人,那股新鲜感便不再很强。
餐饮行业一直都有用工荒的现象,那么机器人进入餐饮行业又能否助力解决这个难题呢?中国餐饮服务机器人发展现状与问题又有哪些?
在一二线城市,进医院就会有营销机器人询问前来看哪些病?并回答挂号在哪?主治医生在哪等问题;在逛街的时候,会看到有机器人在街边揽客;进入商场购物,导航机器人会告诉你卖某样商品的商家或区域在哪;一些餐厅里,没有服务员与厨师忙碌的身影,只有机器人在送餐和“颠大勺”。
无疑,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那么为什么说是疫情加快了餐饮业智能化的进程呢?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送餐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2亿元左右,而到了2020年就增长到了12亿元左右,达5倍之多。我们以擎朗智能为例,他们仅在2020年就全面布局了超1万台送餐机器人。
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来看,餐厅服务员在“最缺工”排行榜上稳居第五,受时代性因素影响,年轻人对服务员求职率一直很低,那么如今机器人应用如此广泛,又能否帮餐企解决这个困境呢?
一家餐厅的主要运行布局,分别是老板、厨师、服务员、后厨服务、营销策划、餐品外送人员。我们将他们都用机器人代替就是:烹饪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后厨机器人、营销/导航机器人和外卖机器人。
餐饮业中,以酒店为例,服务员(送餐、迎宾等)一线员工往往是人数最多的,且这些岗位普遍离职率高、技术性较低、替代性强、招工很难等,使得送餐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所需数量比其他机器人类型更多。
前厅服务机器人的模式多为租赁形式,比如某台机器人的价格为3万左右,每月租金为2000多,机器人寿命为三四年,那么这样算下来似乎买比租更划算,毕竟酒店服务员月工资起码都是3000左右起步。那么为什么使用者不直接买下呢?原因就出现在了服务上,因为基本大品牌都是提供“全天候分钟级”服务的,可以将送餐机器人短时间内运到客户所在地,比如突然来了几十人预订单,同城一般可以在2小时内到达。后台实时数据监控机器人状态,防止突然罢工,同时商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更换要求。而如果直接买下,这些服务可能就大打折扣了。以租代售的商业模式也有利于机器人官方维护品牌形象。
人是知道累的,当一天端上200多个盘子后,强烈的疲惫感不仅会使员工身体受损,而且还会使工作效率变低。但机器人是不知道累的,他们每天大概能送三四百盘左右的餐,几乎相当于2个员工的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本支出相应的减少了。
机器人的行动速度并不会很快,虽然不知道累,但为了使用场景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所以一般速度被设置为1m/s左右,不同于人在客流量多的时候,会跑着工作,速度效率会提升不少,送餐机器人受制于路线与人流,比如在午市那最忙碌的一个多小时里,与客人发生碰撞的概率会提升,加之突然停顿让机器人的使用时长也相应减少,所以在宁夏雨科网询问了一些商家后,他们不少人表示,在午市的时候会减少机器人使用。
机器人对使用场景有着一定要求,因为餐饮机器人毕竟不是人,难以转身与侧身,这就要求门店规模不能低于200平方米,而且过道宽度不能小于1米,地面须平整,否则就会影响效率。一般来说,餐饮前厅服务员并不单单是传菜上菜,而且还兼顾引导、收餐、催菜、结账等,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送餐机器人,功能较为单一,几乎可以认为是加了马达的普通餐车。如海底捞、西贝等餐饮细分领域头部品牌更适合使用送餐机器人。
烹饪机器人与送餐机器人的原理差不多一样,都是“用工荒”的原因。不同的是,由于近几年“去厨师化”与“料理包”出现,也让不少厨师面临失业危机。锅铲炒菜机器人:一般应用在团餐场景中,比如工地群、医院、学校等,对菜品的品质要求不是很高,但对工作效率、安全等方面要求较高。
智能炒菜机器人:大多应用在中小型快餐厅,主打现炒和标准化。
机械臂机器人:主要是应用在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个动作且时间较长的场景中,比如打年糕、冰激凌、爆米花、棉花糖等。我们知道不同厨师炒出来的同一道菜,无论好不好吃,味道都是不同的,且人作为感情动物,假如某天情绪不稳定或味觉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菜品味道不一。而作为无感情无疲惫感的机器人却可以在时长、温度、转速等参数上都严格设定,不受外在因素影响,保证餐品的一致性。
只要原料到位,炒菜机器人就能源源不断出餐,比如普通快餐,一般都能在半分钟左右完成,而且一个人就可以同时操作多台设备工作,即使在用餐高峰期也能轻松应对。
人工炒菜,菜容易掉出锅外造成浪费,而且像有些直接抓的食材,或多或少的量也不精准,而智能炒菜机器人就可以做到稳定、定量的添加食材,有效降低损耗。
同时像长期干厨房的人,因为每天闻的油烟很多,因此会对身体有所损害,同时炸制食材的高油温也容易造成烫伤,机器人能够降低这些风险。
同样,烹饪机器人也不是全面的,主要汇聚以下四点问题:
中国大江南北八大菜系,细分菜品更是多如牛毛,很多烹饪机器人都只能炒一种菜,毕竟不同菜的烹饪方式不同,即使差不多,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挂糊、烧汁等展现出短板。
对于机器人炒菜的整体流程还无法全面闭环,具体为炒菜的时间、投放顺序、力度把控;央厨提供的标准化主辅料、配料、食品盒;机器人自检、回传数据,锅铲的清洗、设备的升级等。
虽然机器人本身带有自动清洗功能,但一般只针对软污渍,像一些粘稠附着物、或糊锅就很不容易清洗,到头来还得人工清洗,所以不是所有的菜都能制作。为什么你进有些餐厅,不到一分钟就能吃到你点的餐,即使人多也如此,其很大因素就是因为商家使用的是料理包,而非现炒出来的,餐饮工业化及供应链的不断升级,很多企业或餐厅都选择使用料理包增效,有些餐厅几天都不开锅,直接料理包加热上餐。其实也没什么大的问题,随着技术升级,料理包的安全卫生、味道上已经与现炒出来的餐品差距拉小,这也导致不少商家对机器人需求不那么强烈。
一台炒菜机器人,稍微好点的,价格在4万左右,而这个价格小商家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是大品牌,也难以全面部署,因此普通的炒菜锅还是王,且符合实际。
在后厨中,洗碗机、烤箱等设备虽然不是机器人,但同样走向了智能化,比如洗碗机可以几分钟内轻松洗净一筐碗,去油、去水渍一步到位。而烤箱也不再是传统的一温定仓,而是具备可分层烘烤、开箱补时等功能,同时也具备数据回传等功能。
智能化洗碗机也是采用的租赁模式,月租1000多,即使加上电费之类的,成本也要比洗碗阿姨低,而且设备出问题会自动反馈,品牌方及时更换维修。同时据宁夏雨科网调查,目前夫妻店使用智能洗碗机的指数较高,毕竟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十指沾阳春之水。
同样,再智能的东西也离不开人工操作,比如现在虽然智能洗碗机可以将碗洗的很干净,但在下次使用前,仍需对粘在设备上的菜叶、米粒等进行清理。
对比送餐机器人和烹饪机器人,营销机器人则是直接与人接触的,比如迎宾、导航、引流等,但这类机器人使用性普遍不高,因为可替代性实在太高,在很多使用场景中,路线与商户数量都是限制条件,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较为程式化,无法根据用户的语气、或小众类问题精准回答等。
上一年,美团无人送餐车很火,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团送餐车在顺义累计配送10万订单,自动驾驶里程超过50万公里;无人机配送二千多单,无论是疫情、效率还是外卖员成本,都促使着美团加速推进智能外卖配送机器人的进程。
我们看到了餐饮机器人的优势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从需求方面看,目前餐企对人力的需求一直很旺盛,但人工成本不断提高,加之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安全要求提高,大量如传菜、洗碗等岗位都可以实现用机器人代替,未来餐饮机器人将会有更高的增长空间。
从供给端看:很多核心零件,如雷达、相机、电机等逐渐国产化,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虽然目前各类机器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们都不够智能,比如送餐机器人,它并不会产生思想,而是靠已经编好的程序行动着,从后厨到客户餐桌,全程不会产生交互,还有营销机器人,虽然它能回答人的问题,也能派上一定用场,但机器人的存储内容度还是不够,无法全面涵盖客户提出的相关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答非所问,比如你问的是张三家做的鱼香肉丝好不好吃?它却回答的是张三家有鱼香肉丝。未来机器人不仅要在硬件上持续创新,还要在算法上持续升级才能均衡发展。从未来的趋势看,单一功能的机器人并不会得到长久发展,比如送餐机器人不再受路线与送餐用途的限制,烹饪机器人不再只能做单一的餐品,还有机器人安全进家等。
对于一家餐厅或酒店而言,除了菜做的好吃,服务也很重要,但机器人大量进场,很明显会打破原有的服务温度,新兴事物可以博得消费者短暂认可,但长久发展下,失了温度的餐饮行业又似乎不是人们想看到的,所以究竟是否留存温度,或者留存多少,对于餐企而言又是一个选择题。
此文为宁夏雨科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cdly.com/cyznhfzj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