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小舍得》结束了,我妈终于追上了剧中最**的一幕。她把视频转发给我,问:“你小时候是这样想的吗?”
屏幕上,妈妈去参加家长会,儿子却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说:“妈妈不爱我,我得满分。每次你都说对我好,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不管我开心不开心……”
坐在台下的母亲先是震惊,然后羞愧,然后冲出教室,躲在树下哭。
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初中,她作为母亲,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社交。她不遗余力地帮孩子上**的奥运**课,甚至听到老师骂儿子是木头脑袋也忍无可忍。
对于中国父母来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教育的底线。当周围其他孩子都跑了,老实的孩子就成了落伍者。
在这群家长中,新中产阶级是典型代表。
李南和田玉兰是小舍德典型的新中产阶级家庭。他们都有体面的工作,高收入,受过高等教育。
**,他们希望孩子以后过得比自己好;其次,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其他孩子更好。
再加上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信念——再穷也受不起穷教育,再苦也受不起孩子。教育焦虑导致的内卷化是不可避免的。
在过去的五年里,肖报告小组每年都对新中产阶级学生进行一次调查,迄今为止调查的总人数超过了10万。其中,儿童教育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大数据下的新中产阶级,如何为孩子的教育发愁。
在最焦虑的新中产阶级中,我们找到了三个关键词:80后、女性、三四线城市。
**个关键词:80后。
新中产阶级大多是80后,70%的孩子都在准备上小学和初中,这是新中产阶级在整个教育阶段感受到**“压力”的时候。
同时,中科院的研究数据也表明,80后是申请少儿K12培训班的主力军。
为什么这一代80后父母对教育如此焦虑?原因有二。
**,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因为中国绝大多数的新中产阶级通过教育和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些在教育上遭受损失的人永远不会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因此,他们渴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90.4%的新中学生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和课程,平均购买4门以上。最近1-2年,新中产阶级前三项是孩子,学习和自我提升,生活费用(房租/房贷)。
第二,和“初中”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关。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1%,但中考的“一般工作分流率”已达到50%——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孩子没有机会上高中,而是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这是很多新中产家庭无法接受的,这也是小棚“小推广”阶段家长如此疯狂的原因。
第二个关键词是女性。
女人比男人更容易焦虑。
在小舍得,几个截然不同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或失语。母亲在为孩子的考试成绩纠结的时候,父亲只是沉迷于玩游戏,或者同意周末去玩,甚至在高考前两个月出轨和女儿离婚。
现实也是一样。根据2020年《新中产阶级白皮书》的数据,教育焦虑的男女比例为4:6。当被问及他们对教育的看法时,一半的人说他们有压力,大多数是女性。
妈妈的焦虑可能是因为声音高了。
“妈妈声音更大”的新中产比例为37%,是“爸爸声音更大”的两倍。但这是基于母亲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41%的新中产家庭认为有宝宝的人更有发言权。
根据对新中产阶级孩子出生后家务变化的调查,虽然47%的父亲表示会主动承担更多家务,46%的母亲表示家务会减少,但19%的父亲认为家务会减少,30%的母亲认为家务反而会增加。
第三个关键词是三四线城市。
相对于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小城镇的父母是比较焦虑的人。
我们可以看看下图。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教育资源有限,所以上好学校进尖子班的竞争也很激烈。
父母需要为孩子的教育进行个人接触,甚至付出很高的经济成本送孩子去更好的城市读书,也许还要牺牲父母的一份事业陪伴。
我们曾经采访过一个在深圳工作的80后中产阶级,对这对夫妇印象深刻。
夫妻俩虽然在深圳辛苦工作多年,但家庭经济水平已经达到新中产阶级。但是因为没有大学学历,他们无法安定下来。
但是,棘手的问题是孩子马上就要中考了。如果不落户,只能考农村户口,所以夫妻俩这一年一直在为自己高考。直到报道传到网上,夫妻二人都没有成功拿到毕业证。但他们说会坚持到最后一刻。
所以三四线城市新中产家庭的焦虑可能会更复杂更漫长。
知乎有这样的问题,颜子游家庭条件那么优秀,有必要这样拼吗?
在更深的层面上,其实每一个焦虑的背后,都是新中产阶级与这个社会相处的缩影。
首先是和出身家庭关系的缩影。
《出身家庭:影响你生活的心理动因》一书说,父母的婚姻质量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伴侣关系、恋人关系、夫妻关系,父母的婚姻会成为孩子与异性相处的模板,影响再生家庭的婚姻质量。
在《小棚子》中,蒋欣扮演田玉兰,他的生父是一个酗酒和家庭暴力的人。她从小和母亲没有固定的地方,熬过了艰难的岁月。直到母亲再婚,物质条件才得到改善。但是,因为母亲是“晚辈上级”,这就成了她的原罪,十几年来在家里抬不起头,婆家也因此看不上她。
她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出身家庭的缺失。
其次,是新中产阶级职场关系的缩影。
在2019年的《新中产阶级白皮书》中,我们发现新中产阶级对自己工作的态度可以用一套词来形容——鼓吹自我奋斗。
比如看996,92.5%的新中产阶级是支持的,认为年轻的时候忙一点赚多一点是可以接受的。
同样,近七成的新中产阶级认为“逃离北上广”是市场选择机制,人才可以留下来。
强者生存,弱者淘汰。坚持这种观点的新中产阶级,面对孩子的教育,如何放弃?
《小舍得》中的另一位女主角李南出生在高知家庭,985本科毕业,所以一开始她充满自信:“我们有能力让孩子享受(挥霍)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
剧情出现了两次转折。
李南的女儿夏欢欢**次在班干部选举中落败。欢欢觉得因为成绩退步,不被同学喜欢,就哭着让父母给自己报课外辅导班。
第二次,是李南自己的职场滑铁卢。她以为自己可以晋升为营销总监,却突然被一个空降海归掐断了,没升反降,心态瞬间崩塌。
从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后,李南完全放弃了快乐教育的想法。她说她必须在工作和孩子的成绩中保持一个。
这两种焦虑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在职场上竞争失利,导致自我怀疑。
最后是新中产阶级和社会关系的缩影。
如前所述,80后新中产阶级之所以特别焦虑,是因为他们大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家庭阶层转型。同时,西方教育中的精英主义是个人气质、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的结合,正在逐渐渗透到这个人群中。
而1:1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政策,看似尊重不同孩子的个性和特长,由于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中的矛盾,这一政策实际上导致50%的孩子走向了一个与新中产阶级家庭期望背道而驰的未来。
所以,纵观中国基础教育,47.3%的新中产阶级选择了不尽人意。
小舍得的爆炸反映出新中产阶级正在从成功叙事向关系叙事转变。
以前我们讨论一件事的时候,总是更注重成功。所谓输赢,成功叙事,就是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模式。
关系叙事更注重人、人与环境、人与自身的关系。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我们不断的自我发现。
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是,近年来,随着新中产阶级在育儿方面的焦虑,我们可以看到父母们正在慢慢转向谈论他们想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抚养孩子也是我们和孩子建立关系,实现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在培养和学习这一技能的同时,建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所以,在教育这条船上,孩子自己应该掌舵。父母应该做的是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比如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通过科学的饮食和正念训练来缓解孩子大脑过度使用和睡眠不足,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
SUSTENIUM Yiweineng是一个面向新兴中产家庭的保健品品牌。
作为意大利**的跨国制药公司Milarini的生命健康品牌,SUSTENIUM Italian可通过创新的研发技术和天然安全的成分提取,为新中产家庭提供生活每一刻所需的不同活力元素。明星产品之一的蓝盒,主要功能是提高K12人的专注力和记忆力,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世间万物。
根据2020年《新中产阶级白皮书》,60%的新中产阶级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倾听和尊重他/她。研究发现,孩子的自主意识应该是父母的能力,而不是父母简单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把孩子的时间划分为“玩耍”和“学习”。帮助孩子建立理解新事物的技能和方法应该是父母的责任。父母不应该让孩子独自摸索来浪费时间。
一个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望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
就在两天前,《小舍得》迎来了大结局,最后想用李南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生活好,工作好,一个时代,一个行业,一个孩子的成长,有无数种可能,没必要焦虑走哪条路。
人生似乎有很多路,但我们的一生,只能走自己的路。
文章:吴晓波频道
平台:微雨自建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