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疫情的反击,牵动了亿万人的心。
在排队接受核酸检测的人中,有一名中学生脱颖而出。
昏暗的灯光下,他排好队,认真写作业。
即使周围环境很嘈杂,即使没有舒适的桌椅,他依然沉浸在作业的海洋中,站着不动。
这种专注,这种“分秒必争”的学习态度,已经让网友赞不绝口:“学霸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在拿出作业之前要经过父母的督促和责骂。
父母已经尽力积极学习,专心为孩子学习。
网上有个爸爸,为了让儿子专心写作业,穿着拖鞋坐在儿子旁边;
江苏徐州一位母亲催促儿子写作业,儿子不写,母亲只好报警求助;
还有一个父亲,多次辅导儿子写作业失控,摇晃儿子的身体,逼他赶紧写。
儿子一丝不挂,擦着眼泪大喊:
“我恨你,别过来!”
相比之下,真的令人心寒:
都是为了学习和做作业。为什么有的孩子从来不去打扰父母,有的孩子又不能全力以赴去推动?小孩教育早教
为什么孩子之间会有那么多差异?
有和没有内置驱动器的儿童
差别有多大?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一书中说:
人有三种驱动力。
**种是来自基本生存需求的生物驱动,如饿了就吃,渴了就喝...
第二,它来源于外部动机,即我们在做出具体行为时的外部奖惩。
第三是内在的驱动力,是一种发现新事物、探索未知世界、挑战自我、体验自身成长的本能。
其中,只有内在的驱动力才是激发和调动孩子积极性的**途径。
决定孩子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是内驱力。
以前几天爆炸的北大魏冬衣为例。15岁那年,他在IMO国际数学竞赛中击败了500多名选手,取得了满分的一鸣惊人。
---------
大学期间,他与清华大学单挑,并在中国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四枚**。
在很多同学眼里,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数学奇才”、“天子”。
但是,所有的天才都是可以追溯的因果。
魏冬衣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不小心摸到了父亲书柜里的华数学教室,在里面解了一道数学题。
之后,他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他整个童年都在读他父亲书架上的数学书。
上了大学,其他同学作息,他依然“一天12小时沉迷数学研究”。
他的东西曾经在知乎写道:
(在宿舍)我带了很多书。卫东易经经常来看他们。有一次他看中了一本关于瑞西流和球定理的书,向我借了,三天后还给我。我问他书后面的题都做了吗,他说基本做完了。"
《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说:
内驱力可以调动一个人的全部力量不断学习探索。
魏冬衣的出色表现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激发了自己的内在动力。
正是他对知识的极度渴求让他在数学领域不断学习和突破。
相反,没有内驱力的孩子很难坚持学习。
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
孩子放学回家,坐在书桌前独自做作业,却无法进入学习的状态。
他用手指敲着墙,用钢笔在墙上咚咚作响,靠在椅背上,看着门把手思考人生...
九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真正的作业时间只有148秒。
没有父母的催促,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没有父母的压力,他没有动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的监督和鼓励,就很难在学习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
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在演讲中提到,他成功的关键是“内驱力”,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孩子没有“内驱力”。
“四川神考”张飞两次考清华,一次考北大。
但他一上大学,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沉迷游戏,荒废学业,最终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
所以一个孩子有没有内驱力,可以说是不一样的。
错误的养育方式
正在摧毁孩子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超越与自卑》中提到:
孩子早在两三岁就已经设定了追求**的目标。
换句话说,孩子天生就有内驱力。
如果他们真的喜欢一件事,他们会从心底里去研究,而不需要别人的任何监督。
他们讨厌学习的原因是他们的内在动力被父母摧毁了。
1.过度控制和过度干预
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在演讲中曾说:
小时候**的噩梦就是背乘法公式。父亲用各种手段打骂他,直到他失望为止。
因为总是被父亲逼着骂,整个小学他对什么书都不感兴趣,但是很喜欢打架。
他甚至在自传中写道:
那时候如果让我在练字和吃屎之间做选择,我肯定会选择立马吃屎。
神奇的是,初中之后,没有人强迫他学习。相反,他喜欢学习和阅读。从此他就失去了控制,考上了大学,成了今天的“网络名人名师”。
过限效应:刺激太多,刺激太多,会造成心理不耐烦或逆转心理现象。
事实也证明,过度控制和过度干预并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孩子的内驱力来源于孩子的内心。只有让他们喜欢发自内心的学习,他们才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并有意识地、积极地不断努力。
2.错误的奖励
《儿童情商》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二年级女生,每天睡觉前喜欢和父母一起看两本书。
但是有一天,小女孩突然告诉妈妈,她不想在晚上学习。
妈妈问她为什么,她告诉妈妈:
学校在搞一个“激励工程”——9月份谁读15本书,谁就有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奖品是学校附近一家比萨饼店的3美元优惠券。
而且她从来不自己掏钱买披萨,所以这个奖对她没什么诱惑。
小女孩只用了半个月就读完了15本书,但她再也没有兴趣阅读了。
后来她妈妈找到学校,建议老师把奖励方式改为:“第二天早上把前一天晚上读的书的书名写在班级海报上。”
不出所料,她读书的热情又回来了。
心理学中的“过度辩证效应”理论;
来自外界的过度奖励会破坏人的“内驱力”。
如果想让孩子保持源源不断的动力,就要保护孩子的内驱力。
家长给小孩奖励方法
尹建莉老师曾经说过:
如果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去唤醒孩子自己,如果不允许孩子自发的去努力,父母会多做一些来代替,做的好一点会鼓励。
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培养一个自觉主动的孩子,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可以尝试做以下三件事:
1.点燃孩子的求知欲
辽阳丹东一个14岁男孩,学习很累。
他的父亲不想让他荒废学业,所以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休学一年,带着孩子环游中国。
他希望儿子能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让自己能够积极的寻求和发现更多的知识。
于是,他带着儿子逛了逛六朝古都,让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教儿子摄影,鼓励他写日记,让他开始热情地看世界。
一路上,儿子认真学习摄影,认真写游记,似乎一点也不厌倦学习。
事实上,许多孩子厌倦了学习,因为他们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
没有求知欲,怎么知道学习的意义?
只有重新点燃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有主动学习知识的热情。
我记得《小王子》里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雇人采集木材,不要发号施令,不要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因为,只有足够的欲望才能产生足够的行动。
2.从小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
河北省高考状元刑雨韩,从未上过补习班。
她的好成绩完全是因为从小父母的严格管理。
从小学开始,她的父母就严格要求她认真听课,回家认真复习。
所以从初中到高中的每一年,她都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她每天都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从不熬夜学习,一直坚持高效学习。
一位**的母亲曾经说过:
“孩子需要先养成机械习惯,因为机械习惯带来的好结果让孩子有成就感,再和孩子谈自律的重要性,孩子可能就明白了。
从小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规则,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是自然,习惯是自然。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帮助孩子学会监督自己。
3.帮助孩子设定目标
心理学家说:
内驱力的出现需要所谓的“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的“自我实现”。
“最美的翻译家”张静在两会期间走红,从小就对外语感兴趣,立志成为一名翻译家。
为此,她一直努力工作,利用一切机会锻炼英语口语。
她甚至放弃了清华北大,坚定地考上了外交学院,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外交,获得硕士学位。
“成功、动机和目标”说:
“一个人最强的动力和**的满足感来自于他选择的目标。”
如果你想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你应该帮助孩子设定一个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有持续的动力,帮助孩子保持动力,到达梦想的彼岸。
有句话说得好:
早教1斤,相当于晚教1吨。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动性的孩子不能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父母如何强迫或控制。
只有唤醒孩子的内在动力,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学习知识的热情,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用足够的爱心和耐心浇灌出最美的花朵。
平台:微雨网文章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