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想要长远发展,品牌宣传无疑非常重要,但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品牌缭乱消费者眼球,品牌想要获得众流就变得很难。
眼睛是心灵窗口,视觉是消费者购买某样产品的首要接触面,还有其它情况靠听觉、嗅觉、味觉去触达。
这就要求品牌不仅要积极升级产品内容,还要在消费者感官方面下功夫,能够带给消费者最舒服的感官体验,就会得到一定的营销效果,而这也就是本篇文章的主题【感官营销】。
所谓感官营销就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场景中,通过人们天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与味觉开展的体验式情景销售,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让消费者参与到其中的同时又能勾起消费欲望,同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记忆点,以便消费者在日后有需要的时候可以记起品牌,最终实现营销效果。感官营销顾名思义就是消费者思想的争夺,如以“色”悦人、以“声”动人、以“味”诱人、以“情”感人、以“质”引人,做到这些,那么这些无形的因素也将会变得有形,从而围绕在消费者周边引起消费买单。
一家干净的餐厅、一盘色香味俱全的菜、一台音质**的钢琴、一件奢侈品大衣,品牌的多样性导致客户消费思想焦点较为分散,而以上这些都是能够聚焦消费者的关键点,这也是很多品牌积极打造感官营销的关键所在,那么通过感官营销可以保证什么呢?营销内容如果只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几乎没多少人愿意看完(除非真的需要),但如果加入一些有趣的内容及图片/音频,就很容易让人接受。很多品牌就是以感官导向为营销,比如外包装、门店logo/牌面、营销内容等可以直接与消费者联系、产生共鸣的感官效果。比如最近突然换包装的蜜雪冰城, 还有如喜茶等品牌,他们除了自身加盟门店多和营销策略外,外包装带来的视觉体验,据宁夏雨科网调查也深受很多年轻人喜爱,这就是一个天然优势,像奶茶、咖啡、餐点等很容易成为年轻人拍照发圈的物品,越是精致好看,越容易产生品牌的自传播,这也是视觉带来的效果。
人类生活离不开五官协助,而感官营销就可以创造一个适合五官感受的场景,使消费者更容易融入进去,这种感觉将会长时间留存在消费者心中,会更有辨识度与记忆点,在流量匮乏与品牌难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当今,无疑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流量。同时,当这种营销内容拥有一定辨识度后,无论线下还是线上都容易影响消费者初始思想,还可以实现从别的品牌处吸引到流量。
感官营销实现有效的品牌建立,而长期的品牌形象可以带来品牌资产,且最能代表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与号召力,而且品牌资产也能为品牌带来市场份额。之所以能实现这些,就是因为感官营销建立的营销场景可以更快速、更直接走进消费者内心。
比如在我们前面文章《五种实用营销方案写作技巧》中,就有提到过很多品牌广告语与代表图片,就可以直接触达用户内心,不仅实现了品牌想要的效果,还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品牌形象,高品牌市场份额才能带来更多的营销成交可能。
1. 83%视觉冲击建立品牌形象
据现代生理学、心理学等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直接途径83%来自于视觉,品牌包装能否起到效果,想必大家都清楚,比如去超市买茅台,你绝对不会买错成啤酒,因为这种视觉感并不会欺骗你的大脑。而这正是该品牌长期建立起来的品牌资产,同时,独特的外包装加之明显的文字,辨识度相当高,用户只需要看外包装就可以直接消费下单了。
很多新品牌进入市场,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标签就几乎不可能轻易进场,于是很多品牌就开始在视觉上做文章,一些品牌会借大品牌的力,推出相近的外包装与文字,诱导消费者购买,当然雨科网认为这还是比较少数的。而多数新品牌都是以一种全新包装去吸引消费者,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才能为日后买单做铺垫,还是如前面所讲,除了内容要好之外,如饮品等消费者易发朋友圈的产品,外包装尤其要好看,赋有意义。
无论大小品牌,总会有自己的产品/服务特色,但怎样才能与营销相结合,使其成为独特营销点,却是品牌应该解决的问题。
不少品牌打造的感官营销点,基本都是可以看见、闻见、听见、触见的,这种营销点不难打造,但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时间长了也就不再那么吸引人,而一些大众熟知的产品特色,通过一些包装却可以产生独特效果,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品牌记忆点。
比如大众熟知的臭豆腐,隔了几十米都能闻见臭味,很多不适应此味道的人早早就远离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臭豆腐吃着真香,这就是嗅觉、视觉与味觉形成的反差,而这个“臭”字就是营销点,很多不敢尝试的人咬牙尝了一口臭豆腐后,就深深爱上了它。
除了通过五官打造品牌记忆点外,还可直接通过触达思想来打造记忆点,比如王老吉前段时间推出的“李老吉、张老吉、刘老吉...”,“王”字的意思有很多,此时这个“王”代表的是姓氏,那么再推出其它姓氏的“吉”品牌,不仅很合适而且更容易引爆营销,毕竟中国几个大姓人群非常多,加之一些有收藏爱好的人,不免会收集多个“姓氏老吉”,不经意间这个“吉”就印在了脑海里。
当然感官营销的打造方式还有很多,都可以直接与消费者沟通并保证着营销体验,时刻展现品牌特色,加深消费者记忆点,以实现品牌宣传、流量增长。
此为宁夏雨科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cdly.com/ggyxcdxf.html